掃呢頁CODE去手機

2017年11月2日 星期四

張五常激蕩八十年 [壹週刊 - 1443 - 專欄] __,M1,

文有第壹張五常激蕩八十年國藝術雜誌《ARTnews》廿多年來有一小玩意,就是為全球藝術收藏家排名。今年的二百大藏家當中,來自香港有華置的劉鑾雄、劉鑾鴻 ...






文有第壹

張五常激蕩八十年

國藝術雜誌《 ARTnews》廿多年來有一小玩意,就是為全球藝術收藏家排名。今年的二百大藏家當中,來自香港有華置的劉鑾雄、劉鑾鴻兄弟與新世界的鄭志剛,而這三位大地主的大收藏主要都是當代藝術。不要誤會,說藏家榜是小玩意,我絕非指劉鑾雄二十多年前買入 Jean-Michel Basquiat的畫作眼光不準,亦並非說鄭志剛今天推動當代中國藝術國際化做得不夠。只是,多得藝術品交易還未推行實名制,連《 ARTnews》也承認藏家榜未能反映隱形藏家普遍存在這個市場現象:

種種歷史原因所致,更多中國古書畫及文物的大藏家都是隱形藏家,其中一位原來是我們熟悉的大教授張五常。準確一點說,大教授應該只算半個隱形藏家。不是半個藏家,是一半隱形。張五常曾公開承認自己是個收藏的「癮君子」,收藏興趣廣泛。以書法為例,我們知道他八十年代起已開始有系統地大量收藏明清時期的書法,王鐸、倪元璐、黃道周等名家的作品他都有收藏過。壽山石雕是另一例子,我們又知道大半年前大教授透過親自編撰的《清宮田黃方印錄》把他 93方田黃方章公諸同好。然而,熟悉大教授的朋友都知道這些只是他珍藏的一小部分。

最近,應大教授邀請到景德鎮一行,跟他出席一個名為《激蕩八十年》的張五常收藏藝術陳列展開幕禮。根據官方資料,超過一百件展品當中,書畫有出自古代的吳道子、秦觀、韓幹、王鐸、趙孟頫、董源、藍瑛、唐寅、徐渭、黃道周、傅山、倪元璐,以及近現代的吳昌碩、張大千、齊白石、林風眠、黃賓虹、傅抱石、吳冠中等名家。難得的是,林風眠幾幅精品我認得出是在同一本林風眠畫集裡出現過的(在藝術品市場,有著錄記載過的作品可以升價幾倍)。更難得的是,官方資料竟遺漏了更更更難得一見的朱敦儒(朱敦儒傳世墨寶極少,一般人知道的就只有台北故宮收藏的一幅尺牘)。其他展品還有幾件大型壽山石雕、一些具歷史價值的金銀銅器和大批不同朝代的陶瓷作品,盡顯大教授收藏興趣之廣泛。激蕩八十年之後,張五常從此不可能是個隱形藏家了。

純以投資角度看,藏家隱形其實有其好處,因為引人注目的天價拍賣多是摸頂貨,反而少人留意的趁低吸納才是撈粗嘢。可不是嗎?想當年大劉還未打入藏家榜時以二十五萬美元投得 Jean-Michel Basquiat的《 Everything Must Go》,今年這位已故藝術家另一作品以破紀錄過億美元成交。這裡帶出一個有趣的經濟問題:何解藏家有些愛炫耀、有些玩低調?

撇開藏家有不同個性這個近乎自圓其說的解釋,我想到至少還有兩個可驗證的經濟假說。其一,對於從事某些行業的藏家,炫耀藏品有助增加他們在藝術收藏以外的收入;其二,低調時低調、炫耀時炫耀,可以提高投資藝術收藏的回報。第一個假說,可能解釋到鄭志剛透過向公眾展示他對當代藝術的熱愛,推動 The Artisanal Movement來提升新世界的品牌形象時會事半功倍。至於第二個假說,由於收藏投資往往是懂辨真假識分好壞的人賺沒有這些知識的人的錢,入貨時低調吸納減輕成本,到收得七七八八時才公開讓其他市場人士知道這些藏品的真正價值,如此低買高賣操作上的原理比股票向上炒簡單得多,但實際上對收藏知識的龐大投資不是一般只為炒賣獲利的人願意付出的。香港哪些著名藏家低買高賣悶聲發大財?我不敢說。我要說的,是大教授搞收藏不只是為了投資賺錢。

藝術收藏市場,是驗證大教授發明以物為本的訊息不對稱理論的最佳實驗室,讓別人知道自己收藏有道,解釋新經濟理論時自然更有說服力。因此大教授搞收藏符合我提出的第一個假說。另一方面,只要細心留意大教授與讀者分享他收藏投資心得的時序,不難發覺他出手時不會是大鑼大鼓的。今次景德鎮一行,知道大教授將把他部分藝術收藏長期借給一個快落成的新展館展出。中環品味,應該就是如此有書卷氣而不覺銅臭的品味吧。

徐家健︰芝加哥經濟學神,畢業後拒入華爾街投行,跑到全美最多經濟學者仰慕張五常的克林信大學( Clemson University)

當教授。近年港美兩邊走,曾在港大、中大、科大及理大任教。為求貼地,偶然亦會入商業世界提供顧問服務。


鍾意就快D Share啦!